金投网

万亿新赛道,风口还是噱头?

现实永远比小说更荒诞。不久前与一个搞房地产的朋友聊天,突然问道:“现在地没得卖了,你们怎么办?”

现实永远比小说更荒诞。

不久前与一个搞地产的朋友聊天,突然问道:“现在地没得卖了,你们怎么办?”

笑道:“能怎么办?地卖不了,总不能去卖天吧?”

“为什么不行?”

……

11月26日,济南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官网发布《平阴县低空经济特许经营权出让项目中标公告》。

是的,该县以9.24亿元的价格,出售了本地30年“低空经济”的特许经营权。

更有意思的是,中标者还是县财政局自己的企业——左手倒右手,热闹给谁看?

简直闻所未闻。

问题是,天真的能拿来卖吗?

万亿新赛道,风口还是噱头?

2023年底发布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空域管理条例(征求意见稿)》第三条“空域权属及概括性禁则”中,明确写道:

空域是国家重要战略资源,属于国家所有……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侵占、破坏空域资源或者干扰空域管理活动。

也就是说,地方政府并没有权利,把空域的使用权卖给谁。

所以在12月13日,平阴县发改局发布公告,称全国首例低空经济特许招标被喊停。

万亿新赛道,风口还是噱头?

这件事一度成为舆论焦点,总算是告一段落了。

但事情真的彻底解决了吗?

01

今年就破万亿?

早在2023年底,国家就正式将“低空经济”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;2024年初,“低空经济”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。

不久前,据央视新闻报道,国家发改委新设“低空经济发展司”,负责拟订并组织实施低空经济发展战略、中长期发展规划,协调有关重大问题等等。

2024年12月30日,发改委官网又发布了文章《我国低空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政策建议》……

政策支持不断,彻底将这一新业态推向舆论高潮。

除了上面说的济南平阴县,全国各地都在争先抢占新风口:

湖南省发布《低空空域划设方案》、《低空空域协同运行办法》,计划到2025年全省规模以上企业超过20家、总产值达到1600亿元;

安徽省发布《推动空天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(征求意见稿)》、《加快培育发展低空经济实施方案(2024-2027年)及若干措施》;

浙江省发布《关于支持高水平建设民航强省 打造低空经济发展高地要素保障若干政策措施(征求意见稿)》;

广东省发布《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(2024-2026年)》……

万亿新赛道,风口还是噱头?

全国都在叫好的产业,当然不可等闲视之。

相关概念板块,也炒作了近一年之久。

2023年,全国低空经济规模已经超过5000亿元,其中仅无人机产业规模就高达1174亿元。

预计到2025年,也就是今年,低空经济规模就将突破1.5万亿元;到2030年,中国占全球市场的份额将达到25%-30%。

很多大V都发声:低空经济,大有可为。

现在对低空经济不屑一顾,就犹如15年前错过了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、5年前错过了新能源车的风口……云云。

根据央视财经的说法,仅无人机操控员这一个岗位,人才缺口就高达100万。

照这样估计,全行业加起来,提供的就业岗位至少也是千万级别的。

若真的如此,现在让人头痛不已的就业问题,将得到很好的缓解。

但真的能有这么乐观吗?

万亿新赛道,风口还是噱头?

一个新兴产业,炒作了这么久,今年的行业规模都被预测到1.5万亿了。

但是,在日常生活中,目前为止,我们似乎很少看到实际应用的影子……

总感觉有点儿虚。

上一个类似的概念,叫作元宇宙。它肯定是有未来的,但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大的空间、是不是真的能那么快到来?

任何事情,都不能只看好的一面。

首先,是安全和监管问题。下面以低空交通来简单举例。

想也能想到,你家小区上空整天几十架无人机飞来飞去的,烦不烦?

就算设计上做了改进,没有噪音,看着就很闹心。

而且,这么飞行器来来去去的,必须要有个规矩,不然必撞。

就算不撞,万一出故障了、或者没电了,掉下来怎么办?

但今时今日,不少场景连地面交通都搞不定,想管好天上飞的,难度只会更大。

尤其是在大城市,高楼大厦密集,导航信号极易受到干扰,不仅很难去监管,还有一个最最重要的:

成本问题。

据测算,飞行器从苏州到上海,不到100公里的距离,成本就高达1500元。

同样的路程,我叫个车,在后座美美睡个午觉,醒来就到了,花费最多五百元出头。

要是跨省,成本更是高达数千元……坐飞机、乘高铁不香吗?

不排除可能确实有人需要,但应用场景绝对不大。

除非,再便宜十倍。

所以,现在真正的问题是什么?价格。

但至少在未来几年,这个价格恐怕都很难真正大幅降得下来。

这跟提振消费是一个逻辑,政策方面的支持无疑是很多的,但无论怎么支持,也要有足够多的人用得起才行。

最终,还是要回归到技术。

02

必须正视的问题

说了这么多,低空经济是不是真就是空中楼阁?

当然不完全是。

至少,在火灾、地震之类的突发场景中,以及测绘勘察、农业植保、电力巡线等早就已经有成熟商业模式的领域中……即便价格贵一些,也属于是刚需。

肯定是有实际应用场景的,但绝对没有现在预测的那么大。

至少,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内没有。

所以说,现在的关注方向、或者说炒作方向,绝对不应该是应用领域。

先不谈监管方面的问题,至少要等到技术更加进步后把成本降下来,这个产业才有可能从空中楼阁变为真正的通天塔。

就如同AI技术实现了质的突破后,市场才开始炒作人形机器人之类的具体应用。

等到那个时候,我们才能真正去谈应用、去预测低空经济能有多大的规模。

而技术突破靠的是企业。

现阶段,对于投资者来说,有哪些企业值得去关注?

产业链的上游,首先是最基础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,其次则包含飞控、动力、电池、电机等细分领域。

相关企业,目前国内有几十家,不少都已经上市,如下图:

万亿新赛道,风口还是噱头?

中游则集中直升机、无人机和eVTOL制造技术,以及相关的高装备制造细分领域,是真正将产业落向实处的关键环节。目前国内相关企业也有大几十家,如下图:

万亿新赛道,风口还是噱头?

下游就是应用了,也是目前相对不那么值得关注的,至少在低空经济领域是如此。

不过,即便是中上游的企业,也有多达上百家了,似乎百花齐放。

最知名的是大疆无人机,早就实际应用于送外卖,这算是低空经济的雏形。

低空飞行器驱动的纯电三大件,电控、电池、电机,国内也都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。

当然,也正如前文所说,任何事情不能只看好的一面。

至少在目前,这上百家企业,至少有两大难关要攻克。

1.芯片。

芯片的国产替代说了很多年了,也确实有很多突破。

但不得不承认,国内目前在先进制程芯片制造上,短板依旧严重,对很多产业、至少包括低空经济的相关技术突破,造成了很大限制。

2.还是成本问题。

感知规避、智能驾驶、电池升级乃至供应链的整合能力,每一样,都要耗费金钱。

而现阶段,很难把技术实际应用。没法应用,就没有收入。

与此同时,通信基站、起降场等基础设施的维护费用,同样是个天文数字。

投入是如此大,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支持,企业也不可能做无米之炊,进而拖累技术突破。

……

我不是唱空,而是觉得相比一味地炒作、跟风上头,正视存在的问题更重要。

低空经济有戏吗?

一定是有的,但不一定是现在。

03

尾声

现在很多人都觉得,曾经的郑和下西洋只是为了炫耀国力、劳民伤财毫无意义,所以才被放弃,进而导致错过了大航海时代。

其实很可能不是这样。

中原人向来是无利不起早。

很简单的道理,宋、元都靠海贸赚大钱,凭什么明朝人就不行?

永乐一朝,一直是国人回忆历史辉煌的重要高潮点,朱棣五征蒙古、攻占交趾、迁都北京、修三大殿、修大运河、经营东北、贵州建省、修永乐大典……隋炀帝都不敢这么玩。

他凭什么?光靠英明神武?

当然还要足够多的金钱,只靠国内税收是不可能的。

毫无疑问,郑和七次下西洋,绝对不可能只是为了所谓的“宣扬国威”,其中一定有足够多的利益。

据《明会典》记载,“青花白瓷盘每个五百贯,碗每个三百贯,瓶每个五百贯,酒海每个一千五百贯。豆青瓷盘每个一百五十贯,碗每个一百贯,瓶每个一百五十贯”。

中原随便一个碗、一个盘子运到海外,利润都是数十倍;同样的,从苏门答腊一两银子100近收购的花椒,运回国销售立刻又是20倍的利润……

据明史专家田培栋通过《明宪宗实录》的推断,郑和船队仅赚取的货币,也就是黄金、白银就分别超过70万两、1200万两……其它的香料、胡椒、苏木等货物,更是无法估计。

赚钱是肯定赚钱的,问题是赚的钱归谁了?

全都进了皇帝的内库。

而船队是户部出钱建的。一项生意,投资的时候国家出钱,没分红就算了,利润还是老板一个人的,这合理吗?

万亿新赛道,风口还是噱头?
万亿新赛道,风口还是噱头?

更不地道的是,为了省钱,朝廷还把官员的俸禄折算成船队运回来的胡椒。

金陵城中,顿时胡椒泛滥,原本的稀罕物一下就烂大街了,自然也卖不上价。

也就是说,除了皇帝本人,以及少数游走在规则外的走私犯和海盗,对99%的人而言,下西洋还真就是劳民伤财的、没有半点好处。

这样的行业,就算再好、再赚钱,也会遭到所有人的一致反对。

如果让你穿越回明朝,恐怕也会反对下西洋。

所以朱棣之后,没有了那个能无视规则的人,繁荣了近千年的海上贸易,在官方层面几乎销声匿迹,郑和下西洋之举也被抹黑的一文不值。

……

时至今日,很多事情的内在道理,似乎还是相通的。

最后,再回归到文章开头的事情。

即便低空经济的诸多技术实现了突破,这个产业是否真的能如预测的那样,能很快成为下一个移动互联网或新能源车?

其实还有一点,是很多人忽略的:是否有足够多的人有资格去参与?(全文完)

来源:格隆汇

温馨提示:财经最新动态随时看,请关注金投网APP

相关推荐

读懂平安健康(1833.HK)62.83亿港元要约收购背后的行业价值
读懂平安健康(1833.HK)62.83亿港元要约收购背后的行业价值
1月7日,平安健康发布联合公告,瑞银代表要约人提出可能的强制性无条件现金要约,旨在收购所有已发行股份及根据以股代息计划将发行的股份(要约人及其一致行动人士已拥有及将向其发行的部分除外),并注销所有尚未行使的购股权。
赛分科技科创板上市,开盘涨超551%!专注做色谱填料
赛分科技科创板上市,开盘涨超551%!专注做色谱填料
格隆汇获悉,1月10日,苏州赛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赛分科技”)在科创板上市,保荐人为中信证券。赛分科技(688758.SH)上市首日开盘价为28.15元,开盘上涨551.62%,截至上午收盘,涨幅收窄至377.3%,市值为85.87亿元。公司此次发行价为发行价格4.32元/股,发行市盈率为39.09倍,高于行业最近一个月平均静态市盈率22.80倍,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静态市盈率52.43倍。
24小时环球政经要闻全览 | 1月10日
24小时环球政经要闻全览 | 1月10日
综合自外媒,美联储理事鲍曼表示,她认为通胀风险依然存在,政策制定者们在进一步降息时应谨慎行事。她支持美联储12月降息,因为她认为这是官员们“政策重新校准阶段的最后一步”,她本可以支持在那次会议上不采取降息行动。
冲击波结束,可以抄底了吗?
冲击波结束,可以抄底了吗?
经历了新年前后,连续数个交易日的低迷,今天A股、港股一度有止跌回升的迹象。表现在上午大部分股指都有一个不错的反弹,只是涨幅未能延续,下午反复拉扯,上证、科创50、沪深300、恒指都轻微收跌,但深成指和创业板收红。
公告精选︱水晶光电:2024年度净利润预增66.60%-86.59%;中石科技:2024年度净利润预增157.60%-198.28%
公告精选︱水晶光电:2024年度净利润预增66.60%-86.59%;中石科技:2024年度净利润预增157.60%-198.28%
海得控制(002184.SZ):绿色化业务包括大功率电力电子产品业务和新能源储能业务
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第三方投稿,投稿人在金投网发表的所有信息(包括但不限于文字、视频、音频、数据及图表)仅代表个人观点,不保证该信息的准确性、真实性、完整性、有效性、及时性、原创性等,版权归属于原作者,如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,请来电或致函告之,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金投网发布此文目的在于促进信息交流,不存在盈利性目的,此文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,不承担任何责任。未经证实的信息仅供参考,不做任何投资和交易根据,据此操作风险自担。侵权及不实信息举报邮箱至:tousu@cngold.org。

财经频道FINANCE.CNGOLD.OR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