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投网

银保监会:不得诱导消费者购买保险产品

银保监会网站9月6日消息,近期,有消费者反映,某些保险销售人员为提高销售业绩,在保险产品销售过程中,向消费者提供与实际不符或让人误解的信息,诱导消费者购买保险产品,存在套路营销、诱导消费、强制搭售等问题,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。

银保监会网站9月6日消息,近期,有消费者反映,某些保险销售人员为提高销售业绩,在保险产品销售过程中,向消费者提供与实际不符或让人误解的信息,诱导消费者购买保险产品,存在套路营销、诱导消费、强制搭售等问题,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。为此,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2年第5期风险提示,提醒消费者注意防范保险销售误导行为。

银保监会公布了三种保险销售误导行为的表现:一是隐瞒、混淆产品信息误导消费者。故意隐瞒保险产品属性,将具有相近保险责任的产品进行混淆,或混淆保险产品和其他理财产品,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。比如以银行理财产品、银行存款、证券投资基金份额等其他金融产品的名义宣传销售保险产品;或者使用保险产品的分红率、结算利率等比率性指标,与银行存款利率、国债利率等其他金融产品收益率进行简单对比,给消费者造成误导,容易引发理赔争议或退保纠纷。

二是暗藏搭售误导消费者。在保险产品销售过程中,个别销售人员为提高销售业绩,以折扣优惠、公司规定、核保政策为由,变相误导消费者盲目投保高保额产品。也有部分网页、APP操作页面,以默认勾选、强制勾选等方式捆绑搭售,强制要求消费者购买非必要的产品或服务等,侵害了消费者自主选择权。

三是夸大保险责任或承诺保证收益误导消费者。在保险产品营销过程中,个别销售人员介绍保险责任时断章取义、避重就轻,夸大保险责任范围,弱化保险责任免除等关键信息。比如向投保人口头承诺“什么都能赔”,故意曲解保障范围误导消费者,给消费者理赔埋下隐患;或在销售分红险、投资连结险、万能险等人身保险新型产品时,存在只强调“高收益”而不展示不利信息、承诺保证收益等虚假宣传行为。

银保监会强调,针对保险销售误导行为,中国银保监会不断完善制度、强化监管力度,联动相关单位齐抓共管,有力整治突破道德底线、漠视群众利益的行为。同时,中国银保监会消保局提示保险消费者:在购买保险产品时,不盲目跟风、不随意委托、不轻信“代理退保”“代理维权”,谨防销售误导风险。

来源:中国证券报·中证网 作者:陆静

温馨提示:财经最新动态随时看,请关注金投网APP

相关推荐

银保监会:上半年银行保险机构新增债券投资6.6万亿元
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、法规部主任綦相7月21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,今年上半年,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9192亿元,银行保险机构新增债券投资6.6万亿元,同比多增3.3万亿元。
瑞华保险:健康保险行业将进入发展重要阶段
记者7月8日获悉,在“7·8全国保险公众宣传日”活动上,瑞华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,未来十年至二十年时间里,健康保险行业将进入科技化、智能化发展的重要阶段。
商务部:强化出口信用保险与出口退税政策相衔接
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司长李兴乾6月8日在国新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,鼓励信用保险机构出台更多有针对性举措,加大对外贸企业风险保障的力度。
人社部: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持续扩大
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卢爱红27日表示,党的十八大以来,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持续扩大,基本养老保险、失业保险、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从7.88亿人、1.52亿人、1.9亿人,增加到今年3月底的10.3亿人、2.3亿人和2.8亿人。
“网红”隔离险产品为何“逆势”下架?
日前,一些保险销售平台上的隔离险产品即将下架,保险销售人员以此为噱头,展开限时营销。3月以来,部分地区新冠肺炎疫情再度反复,导致隔离险产品需求高涨,一度成为“网红”。
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第三方投稿,投稿人在金投网发表的所有信息(包括但不限于文字、视频、音频、数据及图表)仅代表个人观点,不保证该信息的准确性、真实性、完整性、有效性、及时性、原创性等,版权归属于原作者,如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,请来电或致函告之,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金投网发布此文目的在于促进信息交流,不存在盈利性目的,此文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,不承担任何责任。未经证实的信息仅供参考,不做任何投资和交易根据,据此操作风险自担。侵权及不实信息举报邮箱至:tousu@cngold.org。

财经频道FINANCE.CNGOLD.ORG